如何制定儿童看手机电视的规则?如何合理安排孩子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如何看待通过网课进行的各种启蒙学习?这些问题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这些问题可以用“玩手机”这个主题来概括。事实上,很多家长不希望孩子玩手机,大多担心孩子手机成瘾造成用眼过度。
尤其是1.5-4岁的孩子,他们的眼睛还很小,但对电子产品表现出兴趣。另外现在各种育儿、启蒙、学习方式和课程都从线下走向线上,一刀切不让孩子看手机根本不可能。一方面是教育启蒙,一方面是生活习惯,另一方面是孩子的视力保护,如何平衡是很多家长非常纠结的问题。
首先,我们来谈谈孩子玩手机成瘾的各种情况。毕竟,孩子对手机的这种渴望来自孩子的本能意愿。在手机上学习可能不是很用功,但玩手机成了孩子的真爱。
1. 儿童认知发展的结果
一般来说,18个月后儿童会有明显的认知感受和使用手机愿望。根据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1.5-2.5岁儿童的认知发展阶段是从知觉运动阶段发展到向前运算阶段,经历着游戏类型从练习性游戏到象征性游戏的过程。
也就是说,这一时期的孩子有自己独立的行为能力和自我意识,能够有意识地模仿大人的行为。正因为如此,孩子开始对手机和其他电子产品感兴趣。因此,儿童对电子产品的喜爱源于对大人行为的模仿。
你想,我们成年人一天中使用手机的频率有多高。从我们睁开眼睛的那一刻起,在手机小屏幕上至少花了一半的时间。我们每天以身作则,能不影响身边的孩子吗?如果孩子特别迷恋手机,那么陪伴他的很可能是一个总是带着手机的家长。
2. 强刺激形成高门槛,不容易被满足
刚才的那种影响是无意识的,还有一种是意识的,就是带孩子玩手机。我们经常遇到玩游戏、追剧的家长,为了让孩子安静听话,直接给孩子播放卡通片,这些都会造成孩子手机成瘾。
儿童的大脑正处于快速发展的建构期,他们的感知、听觉和视觉比成年人更敏感地捕捉变化,形成对世界的认知感受。电子产品所提供的刺激是如此强烈,连我们成年人都忍不住对电子产品产生兴趣甚至上瘾,更别说还处于无知阶段的孩子。
这种丰富的画面声音确实能引起孩子的高度注意,但这种注意是被动的,而不是意志力调动的主动注意。一旦孩子习惯了这种强烈的刺激,孩子的感知门槛就会提高,平时的活动和互动产生的刺激又达不到孩子大脑的兴奋点,所以孩子会更加渴望延续玩手机刺激带来的快乐。
3. 手机已成为亲子亲密关系建立的对象
三岁前是亲子亲密关系建立的关键时期,儿童尤其需要这种亲密和依赖。在正常情况下,孩子应该与一个相对固定的养育者形成一种特殊的亲密关系,以满足孩子对亲密关系的情感需求。
如果成年人经常把孩子推给电子产品,那些无所事事、缺乏关爱的孩子将无处安放。相反,他们将这种情绪放在手机上,认为手机才是他们的玩伴。所以除了寻找乐趣,孩子还想通过手机刷自己的存在感,满足内心的安全感。
4. 明令禁止产生负面影响
许多家庭,特别是在孩子一岁半之前,禁止孩子触摸手机,他们看到孩子拿起来就会制止。这种方式看似为孩子提供了保护,但实际上起到一定的负面强化作用。这无疑会激发孩子的好奇心,让孩子对电子产品有更大的欲望。孩子很可能会想方设法去探索手机,一拿到手,就不想放下。
正如许多朋友所指出的,孩子将来使用手机是不可避免的。在对童年充满期待的情况下,未来很可能会失控。最好让孩子在没有使用手机意识的情况下,消除手机的新奇感,把手机当成家里的普通的物品。父母不必隐瞒,如果孩子感兴趣,可以给他看一下。玩了一会儿,孩子玩一下弄不太明白也没什么意思也放下了。
5. 以玩手机为奖励
家长对手机的管控还有一招叫:表现好,你能玩手机。这种绝对是让孩子手机上瘾的神操作,为自己和孩子挖坑。手机有多好玩,我们就不谈了。如果我们把这种快乐变为成就感、荣誉感、来之不易的满足感以及父母的认同感,那真的悲剧了。
孩子得多享受被奖励玩手机的那一刻。别说自控了,那是求之不得的愉悦,能不沉迷手机吗?想让孩子不沉迷手机等电子产品,必须记住四个字:此消彼长。
如果您的孩子有相关的困境,比如说不上学、厌学、学习困难、手机成瘾等,都可以联系我们,让孩子到我们的为本心理科技馆,让我们的老师陪伴孩子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