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迫症神经症以强迫症概念和强迫症行为为特征,大多数疾病开始于青春期或成年早期,有些病例开始较早,这在儿童中也很常见。在20世纪80年代早期,人们还认为强迫症是一种罕见的疾病。然而,1984年,美国使用DSM-III诊断标准在五个主要城市进行了大规模调查。结果表明,一般人群中强迫性神经症的终生患病率为2.5%。近年来,许多研究表明,强迫性神经症的发病率远高于以前的估计,其终生患病率约为2%-2.4%。
所谓强迫症状是指存在一些不可抗拒和无助的概念、情感、意图或行为。患者意识到纠缠不清的想法和意图是不恰当和毫无意义的。患者也意识到那些强迫性的欲望与他的个性不相容,但他无法停止强迫性思维。为了消除这些不愉快的想法和概念,患者通常会做出一些类似于仪式的行为。虽然患者知道这是不必要的,但他们无法控制和克服自己,因此感到疼痛。患者常在某些心理因素的作用下发病,或在发病前有躯体疾病、过度疲劳或身体虚弱,导致神经系统功能下降。

一、典型症状
1、强迫观念
(1)强迫回忆
患者对刚做过的或早已过去的事、经历,那怕是无关紧要的也要进行反复回忆,虽然明知无意义,却无法克制。
(2)强迫怀疑
患者对自己做过的事情经反复的考虑和检查以后仍不能放心,如出门后怀疑是否真把门锁好了,洗手后担心手没有洗干净等等。
(3)强迫联想
这种患者听见或看见某一事物,就会出现与这种事物有关的联想。如学生曾在菜汤里吃到一只苍蝇,此后一见汤就想到苍蝇,恶心不已,六年没敢再喝汤。
(4)强迫性穷思竭虑
患者对自然现象或日常生活事件发生的原因进行反复无效的思考,患者本人虽感到荒谬,但却难以控制,如人的眉毛为什么不与头发长在一起?永远有多长?地球爆炸了人类怎么办?树上的叶子为什么会落下?人为什么要分男女?等等。
(5)强迫性对立思维
患者脑中总是出现一些对立的思维,如当看到“快乐”二字时,则出现对立词“悲伤”;谈到“战争”时,则立刻反映出“和平”等相反的概念。
2、强迫意向
患者常常被一些与正常心理状态相反的欲望和意向纠缠,产生一些可能导致可怕后果的冲动。如走到河边或井旁时就出现要跳下去的冲动,看到刀就出现要拿起刀来砍人或砍自己的意向,等等。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许多强迫性神经症患者被强迫性观念弄得极其焦虑,甚至会发狂或干出令人担心的暴力行为,但真正做出这些行动的人极少,他们只是不能控制这些意向的出现。因此有这种想法的外科医生总想回避上手术台做手术,以免引起焦虑和恐惧不安。此种恐惧属于强迫症在情绪方面的表现,与恐惧内容的强追性思维有联系,称强迫性恐惧。
3、强迫行为
强迫行为又称强迫动作,指反复出现的、刻板的行为。它继发于强迫行为或某个欲望,它可能是想消灭灾难,防患于未然。但这种动作既不与现实联系,又明显是过分的,可患者非做不可。
(1)强迫性洗涤
怕不清洁或患某种传染病,反复洗手或洗澡。患者每天多次洗手,倒垃圾箱,清理烟灰盒、擦桌子上的灰尘。一个患者说:“我每次到洗澡间,总要完全干净地出来……所以,我要疯了似地每天擦澡8-10次才能完事”有一女孩每天洗澡都要在三次以上,寒冬腊月也不例外,被同学视作有洁癖。原来她是被坏人强暴以后,总想通过洗澡来减少不洁,明知不合逻辑,仍然无法自控。
(2)强追计数
患者不可克制地计数,与强迫性联想有关。为了达到指定的目标,患者到电线杆,台阶,户柱子等,便情不自禁地紧依次点数。他们数数字,数栅栏的桩子、数人数人行道上的砖缝。患者明知此种计数无任何现实意义,但以后见到类似物体仍要进行计数。如对所点数目怀疑,则往往回头重新计数,不如此就会引起紧张、焦虑。
(3)强迫性仪式动作
患者收到每次总是要按一定的程序重复一定的动作,才能安下心来做别的事。如患者预先选定一个特定的数目作为刺激去完成一定的仪式动作,如每走到第6步摸心脏两次,每走到第12步摇头一下,等等。又如一患者进门先进两步,再退一步,表示他父亲的病就能逢凶化吉,如未完成这样的动作必须重复。患者明知这是毫无意义,但不做此动作,则焦虑不安。
(2) 发病机理
1.生物学因素
近年来,人们一直在探索生物学在强迫症发病机制中的作用。随着遗传学、脑成像和生化研究的进展,这表明这种疾病比其他焦虑症有更明显的生物学基础。
(1)遗传因素
在一项双胞胎研究中,发现同卵双胞胎的共病率为65%。根据Rauls的说法,患者一级亲属中强迫症的患病率为15%-20%,远高于一般人群。
(2)脑组织结构因素
Hearn发现额叶脑血流的增加与强迫症有关。许多研究表明,强迫症患者额叶眶区、尾状核和基底节的局部大脑皮质代谢增强。有效治疗减轻强迫症症状后,局部脑代谢水平相应降低。
2.心理社会因素
(1)心理动力因素
心理动力学派认为强迫行为来自被压抑的攻击性冲动或性欲。强迫症患者在生殖期不处理本能冲突。他们的性欲要么退回到肛欲期,要么这一期不能顺利发展。回顾患者的个人病史,我们可以发现他们从小就受到过严格的纪律约束,他们的攻击性冲动和性欲往往受到抑制。
根据这一理论,本我和自我之间的强烈冲突形成了一系列防御机制,导致了强烈的追求症状。与强迫症相关的防御机制是隔离、逆向形成和对抗。亵渎思想的出现与相关的情绪反应无关。当患者想到暴力时,他们没有愤怒的经历,这是由于隔离的作用。杀害自己孩子的想法和“我是一个好母亲”的想法同时出现,这是一种相反的效果。当一些想象中的“偏差”想法出现时,他们试图通过一些难以置信的强迫行为来获得原谅,这是一种反作用机制。例如,当亵渎观念出现时,往往伴随着过度的祈祷或洗漱仪式。
(2)认知行为因素
行为主义理论使用两阶段学习理论来解释症状发生和持续的机制。强迫症概念是焦虑刺激与这个概念有条件联系的结果,是第一阶段。如果患者发现某一行为可以缓解焦虑,他会在第二阶段通过操作性条件反射释放要强化的线路,导致重复的强迫行为或仪式动作。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强迫行为都能减轻焦虑,因此这一解释只适用于部分患者。
近年来,强迫症的认知观受到了关注。一项研究表明,当一些正常人压抑他们不必要的想法时,他们在随后的思考中会更加关注这些想法。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在消极情绪状态下抑制一些想法会导致想法和消极情绪之间的联系,也就是说,当消极情绪出现时,一些想法就会出现。当这种想法出现时,它将伴随着负面情绪。当试图压抑一种强烈的情绪时,它会导致某种想法,而随着消极情绪的增强,最终的结果必然会导致焦虑的加剧。他们还认为,正常人和强迫症患者的区别在于强迫症患者有更强的对抗性思维或不能接受某些思维。
(3)人格因素
临床心理学家观察到,具有特殊人格类型的人容易患强迫症。性情强烈且不平衡的人主观、反复无常、急躁、好斗、自控能力差。从小就胆小。害怕犯错误。对自己的能力缺乏信心,事情发生时要非常谨慎,反复思考,总是希望达到完美。在公众面前,他很克制,很容易让自己难堪。他对自己有过分的克制和严格的要求。他的生活习惯很死板,没有什么兴趣爱好。他工作认真负责,但他的主动性往往不够。
推荐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