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频发。
我国各部门在此方面也非常重视,《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心理健康促进行动、中小学健康促进行动都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提出了相关要求。
2019年,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中宣部等12个部门印发了《健康中国行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动方案(2019—2022年)》,进一步加强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促进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和全面素质发展。
什么是抑郁症?
由各种原因引起,以显着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类心境障碍被称为抑郁障碍。
抑郁症是抑郁障碍最常见的类型。抑郁症不是简单的心情不好,它的症状是多维度的,持久的心境低落、兴趣和愉快感的丧失是其核心的症状。
轻度心境低落表现为闷闷不乐,感觉“心里有压抑感”“高兴不起来”,严重时可感到绝望、度日如年,甚至痛不欲生。兴趣和愉快感丧失是指患者感觉做什么事情都没有意思。抑郁症患者还会感到非常疲倦,即使没做什么事也感到很累,严重时感觉刷牙、洗脸都很累,不想做。还会出现思维障碍及认知功能损害,如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记忆力下降等;出现自我评价极低等过度悲观消极情绪;还可见意志活动减退,如严重的拖延等。
另外,躯体症状也是抑郁症的常见症状,如睡眠障碍、食欲减退、体重下降、便秘、身体疼痛、性欲减退等。
儿童青少年抑郁症对孩子影响深远,那么如何来预防呢?
专家表示:家长们一旦发现孩子有抑郁症的倾向一定要尽早到正规医院接受系统治疗,但更重要的是如何预防抑郁症。
预防儿童青少年抑郁症的三大要点:
保持大脑的基础健康
首先,抑郁症和大脑当中的神经递质失调有关,所以预防抑郁症首先是保持大脑的基础健康,做法是吃好、睡好、运动好。
饮食方面要营养均衡,要注意孩子们的蔬菜和水果摄入充足。
睡眠方面,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每日的平均睡眠不少于10小时、9小时和8小时。
运动方面,建议中小学生每周至少有三次的户外运动,每次维持40~60分钟。如果能做到吃好、睡好、运动好,就可以让大脑的健康有了最基础的保护。
缓解压力
关注孩子日常遇到的压力,这些压力主要源于三方面,一是学业,二是人际关系,三是家庭关系。
学业方面,有些孩子会有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困扰,他们上课通常很难注意集中,也不容易坐得住,如果有这样的困扰一定要及时就医。
此外,还有很多孩子由于自己对成绩上的要求较高,也会有长期的压力。
如果有这种情况,家长要注意启发孩子,让孩子在学习中,更多地感受到学习知识的快乐,而不是被这种功利性的竞争所压迫。
人际关系方面,很多时候,家长们可能会更关注孩子的学业,甚至为了成绩可能会建议孩子减少这方面的交际,但事实上,从心理角度来讲,学习如何与同龄人建立和维持朋友关系是非常重要的一项能力,是需要学习的。
所以家长日常要关注倾听并接纳孩子们在社交方面的困扰,正面引导孩子学习社交技能,这样才能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家庭关系方面,鼓励营造和谐的家庭关系氛围,才能让孩子在家有避风港的感觉。如果双方父母是分开的,父母也要以合作的方式去关爱和养育孩子,避免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压力。
培养孩子的心理弹性,要从小培养孩子的心理弹性。
我们大脑当中关于表达和调控情绪的脑区,到了成人期才会成熟,这意味着孩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会体会到压力情绪,但却没有能力把这些情绪表达清楚或是调节这些情绪。
因此,当父母看到孩子处于一个糟糕的情绪状态时,要帮助孩子用语言表达清楚,是难过、悲伤、委屈、愤怒、生气,还是其他什么感受,同时也要教孩子怎么在这种情绪中冷静,或者可以在运动、绘画、音乐中去调控自己的情绪,这些是非常重要的。
其次,从孩子小时候起,家庭当中要增加一些快乐的亲子时光,这些快乐的亲子时光会增加孩子的安全感,也会增加孩子心理免疫能力。
此外,还需要从小培养孩子正向积极思维,不要仅仅是要求孩子积极、乐观,而是从家长养育的角度,做出这样正向的示范。
例如,家长们不要只是去去批评孩子哪做的不够好,而是要多看孩子做的已经不错的地方,提出具体的鼓励和表扬,让孩子相信自己,培养更多的自信心。
这样的一些养育方法可以让孩子有更多的正向积极思维,日后当孩子遇到困难时,这些思维可以帮助孩子有更多的力量去克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