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5名青少年就有1名抑郁, 病根或来自家庭?

38
发表于2022-03-29 14:14

    数据显示,2020年青少年抑郁的检出率是24.6%,差不多每5个孩子里面就有1个有抑郁症的问题,并且抑郁症正在普遍化和低龄化,调查结果令人触目惊心。为何青少年抑郁检出率如此之高?面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我们又可以做些什么?


    只关注分数和成绩,缺乏对孩子心灵的关照,已经给孩子的精神健康带来了极大影响。其实,作为父母,不论学历、工作和经济条件如何,我们都可以成为孩子心灵最坚固的防线、以及力量的来源。


    《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中科院)显示:2020年中国青少年抑郁的检出率是24.6%。


    其中重度抑郁比例为7.4%,也就是说每个学校里都有少则几个、多的十几个、几十个患有重度抑郁的孩子。


    而且,抑郁呈低龄化趋势,甚至一二年级就已经开始,随着年龄增加和学业竞争加剧,人群在逐步扩大,最严重的是在高中一年级。


青少年抑郁


    大家都知道高中一年级在中国意味着什么,即使自称讲素质教育的私立学校、国际学校,一旦进入到高中阶段,准备应对高考了,学校、老师、孩子和家长面临的压力都会陡然增加,所以高一这个节点,是中国青少年心理状况最差时期。


    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已推行了两项主要政策。


    第一,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内容,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评估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对测评结果异常的学生给予重点关注。第二,每所中小学至少要配备1名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


    这意味着,中国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是如此严重,甚至到了国家不得不干预的程度。


    有人说了,我们小时候,家长该打的打,该骂的骂,哪有什么心理问题。现在可倒好了,孩子动不动就有心理问题。今天跳楼一个,明天跳楼一个,吓死人。


    这还真不能这么比较——我们小时候大学生还包分配呢,还没有商品房呢,现在呢,本科生要去送外卖,房子十万一平米。


    不仅社会环境变化了,科学证明,不同时代出生的孩子,智商、身体、心理状况,也都不一样。所以,今天,在中国,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就是一个问题,还是一个很大很大的问题。


    造成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


    家庭原因是什么?


    抑郁症的原理是很复杂的,有遗传性的,还有一些原因至今未明,严重的人群需求助专业医生进行治疗。除了这些医疗强干预的案例之外,造成中国青少年抑郁群体如此庞大的原因有哪些?


    我认为,跟中国现在正处的社会环境,有着极大的关系。比如,这些年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社会巨变,大幅度提升的离婚率,教育竞争化的加剧等等。


    经济发展、社会变化,我们一时半会儿无法改变,只能适应。但是,我们可以从家庭角度,去重视孩子的心理问题,去认真思考,积极应对。


    那么,家庭是如何给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消极影响的?我归纳了三个主要方面。


    第一,孩子的生命价值得不到认可


    我看到太多的家庭,不论家长学历、工作和收入如何,他们对待孩子的方式,竟然惊人的一致:看孩子的表现。


    孩子表现得好,就对孩子好,孩子表现得不好,就否定和惩罚他们。而决定表现好的标准是什么?就是他的成绩好不好。


    有人说,要求严格是为了让孩子更好,哪里错了呢?——父母的愿望也许是好的,但方式错了。


    学校和社会用“成绩”来评价孩子的好坏,已经给孩子极大的压力了,而在家庭环境中,我们就不要再用这样的标准来衡量孩子了。


    在家庭中,我们要给孩子提供释放压力、并获得生命价值认可的空间,这个生命价值与成绩没有任何关系,而是他们存在本身就值得肯定。


    社会上常有一些孩子自杀的新闻,临走前,他们会留下最后想说的话,里面大多是告诉父母和老师的,他表现得不够好,让大家失望了,失去了继续生活下去的勇气……这种情形是非常让人痛心的。


    当学校和家庭都没有给予孩子,对他生命本身的认可时,他在心中承受的痛苦,是超乎我们想象的。


    第二,孩子的身心成长规律得不到认可


    我经常听到很多家长说,孩子不听他的话,跟他对着干,不爱学习,整天打游戏……家长称之为叛逆期。


    关于叛逆期,我曾经跟中科院青少年心理所教授祝卓宏老师聊过。他不仅是研究者,也是青少年临床治疗的一线医生,既有理论也有实践。


    他告诉我,并没有一个全世界公认的、孩子到了某个阶段就必然会产生某些行为的理论,包括我们常常提到的叛逆期。


    他还说,如果换一个角度来看,叛逆期其实也是可以不存在的。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家长对叛逆期的判断标准是非常“简单粗暴”的,就是孩子是否听话——不听我的话了,就是叛逆期了。


    这个标准,本身就不科学,不客观。


    很多孩子就是先被家长斥之为“不听话”,然后才和家长对立的。也就是说,很多孩子所谓的叛逆,其实是家长给催生出来的。


    那么,家长为什么会有“孩子不听话”这种想法的产生?其实,是源自我们对孩子成长认知的滞后。以及,我们作为家长,对社会认知的滞后。


    这双重滞后,让我们不能接受孩子的改变,和社会的改变。


    十几岁的孩子,无论生理还是心理,都在发生巨大的变化。


    在幼儿阶段,他们会特别崇拜自己的爸妈,觉得爸妈无所不知无所不能,非常厉害;


    一旦上了小学,学校的老师又成为他们崇拜的对象,老师懂得太多了,会唱歌会跳舞,讲数学懂科学,老师成了他们世界里的指导者,说什么都是对的,家长这时就不管用了;


    再后来,孩子上中学了,在不断学习过程中,他们开始建立自己的独立思想,开始判断和分析,甚至开始质疑老师到底对不对了。


    就这样,他先破除了对家长的盲目迷信,又破除了对小学老师的盲目崇拜,到中学时,他开始用自己的方式认识和思考这个世界了。


    这就是孩子在精神上的一个成长过程,形成自己的思考,势必会和家长产生分歧,这是很正常的现象,不是什么叛逆,而是我们对孩子成长的认知偏差。


    我们不但没有跟上孩子们的变化,甚至还希望他们所有话都想跟我分享、任何事情都想听我建议,希望他们像“婴幼儿”一样,永远对我依赖。


    因此,出问题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


    如果你希望自己孩子,是一个在学校听老师的、在家里听父母的、上班听单位领导的人,那么你就可以拥有一个永远没有叛逆期的孩子。


    但是,我们就丧失了一个正常成长、拥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一个没有自己思考能力的人是永远没有叛逆期的。


    再说一下,家长对社会认知的滞后。


    很多家长大学毕业后,就不学习了。不看书,不关心文化,不关心时事,不关注新闻……几十年,连电影院都没有进过,美术馆也没有去过。


    所以呢,一看到孩子追星,玩儿游戏,参加漫展,就勃然大怒。忘记了自己小时候一样钻游戏厅,追小虎队,看七龙珠,其本质和现在的孩子是一样的。


    因为不更新自己的社会信息,造成了认知的遮蔽,结果呢,就不理解孩子的正常行为了。


    这也是造成很多家庭矛盾的原因,也是给孩子造成心理压力的源头。


    如果成绩是第一个主要原因的话,所谓的叛逆,其实是第二个主要原因。


    而我认为,这个原因,更多的是来自于家长,而不是孩子。也就是说,如果家长能够更客观、更宽容、更接纳的话,大概率上,能够避免。


    第三,孩子的自我价值,在未来发展中得不到认可


    孩子小时候,对自我的认知,基于外界提供的标准与评判。在学校,依据的是成绩高低,在家庭,依据的是听话与否。


    但随着他慢慢有了自己的思考能力,孩子会萌发从哲学意义上、对自己生命价值的思考。


    而现在,我们的家庭和学校,评价体系都是单一的,要求整齐划一的,孩子只要有一点不同,就会受到限制或是批判,这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极大影响。


    一个人,其价值可以来源的地方很多很多。


    我们作为成年人,可以感知到,在这个社会上,只要能够拥有一技之长,就可以安身立命,甚至过上很有成就很幸福的生活。


    但是,我们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是怎么做的呢?——扼杀孩子除了“考试”能力之外的任何能力,否定孩子除了“学习”价值之外的任何价值。


    这个社会,按照国家统计部门的资料,有1838个职业。我们其实用脚趾头都可以想得出来,这里面的绝大多数工作岗位,都不需要“学术能力”“考试能力”。


    而社会也需要这么多职业,才能更加完整。


    过去,我们对“造原子弹的收入低于卖茶叶蛋的”感到不公平。其实,恰恰说明,这个社会对“卖茶叶蛋”的需求,同样重要!


    可惜的是,我们的家长,思维模式还停留在上个世纪改革开放前的70年代。我们的孩子,明明有“卖茶叶蛋”的天赋和能力,我们却非要逼着孩子努力“造原子弹”。


    其结果呢,就是大多数的孩子,没有能够去“造原子弹”,也丧失了自己“卖茶叶蛋”的天赋。


    千万不要轻视卖茶叶蛋,不要以为卖茶叶蛋就比造原子弹简单。它们一样重要,一样难。


    就像我们过去常常用来骂孩子的话:不好好学习,长大后让你去捡垃圾。


    可是,我们知道,有位女性,就靠着回收废纸,做到了上市公司,成为曾经首富的。


    而我在混沌商学院上课,同学里有很多是从事消费行业的,有专门回收社区垃圾的,有专门做巧克力的,有专门做米粉的,有专门做儿童玩具的……其中,有好几家上市公司,市值几千亿呢。


    这些领域,难道不需要对餐饮、手工、销售具有天赋的人才吗?


    只要我们家长把眼界放宽,把时间放长,把格局拉开,就会看到孩子身上具有那么多令人惊叹的天赋和才能。


    那样的话,我们还会焦虑吗?还会为了孩子辅导数学题而心梗吗?还会逼着孩子一定要考名校吗?还会只给孩子“要么去美国、要么当公务员”这么窄的道路吗?


    家庭能为孩子做些什么?


    针对上面的三个原因,在维护孩子的心理健康方面,我提出三个家庭的解决办法。


    第一,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


    对于孩子,一定要有一个人,无条件爱他。


    什么是无条件?


    就是不论他听不听话、成绩好坏,不论他长得高还是矮,黑还是白,无论他有没有天赋特长(其实每个孩子都有,只是我们作为家长看不到而已),都至少有一个人,一直爱他,接纳他。


    这个人可以是父母,如果父母很难做到,家里的老人也可以,我们常常诟病隔代养育的问题,但其实,在无条件接纳和爱孩子上,往往老年人做得比父母更好。


    西方很多国家,都是有宗教信仰的。不论你的肤色、职位、收入、智商,只要一走进教堂,在上帝和神面前,大家都是平等的,都是被接纳的,没有谁比谁更优越,每个人都能感到无条件被爱。这个机制,至少会缓解很多人的心理问题。


    在这里我们不做宗教讨论,但中国确实缺乏这样的心灵空间。哪怕很多家长,内心是希望无条件接纳孩子的,但被外部竞争和焦虑氛围影响着,极容易动摇。


    即使如此,我们也要在家庭中,尽量为孩子提供“无条件被爱”的空间,哪怕一周只有一天(就像教徒去教堂一样),我们不考虑成绩,不考虑叛逆、听不听话,把所有外在标准全部放在一边,用这一天的时间,来无条件地爱自己的孩子。


    无论一个孩子有多么大的心理问题,遇到多么大的挫折,只要有一个人爱他,他就不会走出决绝的一步,让孩子有一个无条件爱他的人,是我们能做的最后一道堤坝的防线。


    第二,让孩子有做“坏事”的权利


    孩子正常成长的过程中,一定会伴随着一些“破坏”行为。


    我们都知道啮齿类动物,长牙的时候要去啃东西。比如,老鼠,长牙过程中,如果不去磨牙,不啃坚硬的东西,牙就会越来越长,最后穿破它的嘴唇,导致没办法吃东西而饿死。就是说,它要去“破坏”,才会得到一个健康的成长。


    其实,人类也是如此。婴儿经常会蹬腿踢被子,家长担心去问医生,医生会告诉你,这是正常现象,孩子在长身体,要释放能量,蹬和踢,就是在释放能量。


    到了青少年时期,孩子开始经历生理和心理的双重变化,想要成长,必然伴随着“破坏”。他们可能“愤世嫉俗”、反抗权威、骂人说脏话、摔东西,而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在划好安全的界限内,给他们提供释放和破坏的空间。


    比如,让男孩子去踢球、运动,允许男孩子间有些小冲撞,让他们的荷尔蒙释放,如果他们的力量得不到正常的释放,就会产生很大的问题。


    我也会给孩子提供这样的空间。小丸子邀朋友来家里时,我告诉她们,从现在开始家里没有大人了,但不要伤到自己和别人,不要损坏房子,你们在里面怎么疯都可以,就是为了让她们尽情地释放能量与情绪。


    第三,帮助孩子找到可以投身其中的领域


    帮孩子找到可以投身其中的领域,并不是说,帮助孩子去报一个兴趣班,帮助孩子在某个比赛里拿到成绩,而是让孩子找到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去养蚂蚁也好,去打篮球也好,只要他自己从中能获得乐趣就可以,不伤害自己和他人,作为父母,就不要要求更多了。


    我的一个同学,为一件事忧心忡忡,就是他女儿喜欢画画,但总是画漫画里的美少女。他就觉得,这样不够高雅,不够艺术,会影响孩子的未来发展。


    对此,我给他的建议是,千万不要去制止和干预。因为我相信,有热爱的孩子,内心不会出现大的问题,可以先允许再做适当引导,相信孩子慢慢就能探索到自己的方向。


    就像鲁迅小时候,整天痴迷于画山海经里的那些怪兽一样,这是他文化天赋的表现之一。虽然后来他去日本学医,但最后还是回到了自己天赋所在的文化上。他成为了文化伟人。


    换句话说,当下对文化的任何兴趣,都有可能带来未来的伟大成就。


标签:
推荐专家
  • 陈一德 教授

    陈一德 (为本教研特邀顾问)★美国NGH催眠师协会亚洲区总监★中华身心灵成长协会理事长★全球第三位、华人唯一有资格颁发美国NGH催···

    已咨询 1
    500.00元/50分钟

咨询电话:020-37617555 邮箱:weiben100@126.com